学会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新闻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中国天文学会2004年工作总结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1-07-25     【字号:

    2004年,中国天文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深化改革,以第十届理事会的任期目标为工作重点,发挥本学会的优势,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国际及对港澳台民间科技交流方面以及切实履行桥梁和纽带职责,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现总结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切实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科发展,促进人才成长。
    1、紧紧围绕本届理事会任期目标,继续坚持举办好每年的学术年会。
中国天文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于2004年11月在厦门大学召开。与会代表211人,其中学者141人,研究生70人。王绶琯等9位院士参加了会议。
   苏定强理事长致开幕词,他号召与会代表做好学术交流,促进研究工作,力争做出更多高水平的成果,迎接将由我国申办的201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和2008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天文学会议。
   本次年会共有学术报告148个,其中大会邀请报告11个、分恒星、星系、高能等三个专业分会,共交流学术报告137个。11个大会邀请报告是:天文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关系(艾国祥),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陈建生),中国的未来空间高能天体物理计划HXMT和WIMS(张双南),ChJAA情况介绍(方成),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计划(武向平),下一代大视场巡天望远镜(崔向群),丽江高美古2.4米望远镜及终端设备进展(李焱),High Energy Radiation from Pulsars(郑广生),New Knowledge of AGN from Large Sky Spectroscopic Surveys(王挺贵),暗物质与暗能量(陆埮),SETI—寻找地外理性生命(南仁东)。
    本次年会学术气氛热烈、活跃,涉及了当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大部分前沿领域,检阅了我国天文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大科学工程的进展情况,提出了发展我国天文事业的设想和建议,同时也起到了在福建省、厦门市和厦门大学普及天文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的作用。
    2、积极支持、鼓励各专业委员会,发挥各专业委员会在天文专业领域的优势,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学术活动,办好各类学术活动。2004年,中国天文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共组织召开12次会议,参加人数605人,报告论文达300多篇。其中各类活动如:
    2004年4月召开的“粒子天体物理与空间天文”研讨会。会议在粒子天体物理及相关前沿研究领域展开交流,并就“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项目和中国空间天文的发展进行讨论。
    有40名专家、学者参加的中国天文学会2004年度“天体力学与卫星动力学”学术交流会,报告内容涵盖了目前天体力学和卫星动力学的各个方向,包括行星动力学、天球参考系、卫星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深空探测等。反映了目前国内研究的最新进展,会议共提交18篇论文。
   “高等院校天文学教育与发展研讨会”,对我国高等院校天文学教育和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有效的研讨和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在高校开展天文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天文学教育的方向进行了交流。会议有40余单位、70多位代表参加,共提交报告35篇。
    主题为“天文界各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及合作”的2004年图书信息出版工作会议,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广泛交流了目前图书、资料管理情况,尤其是电子版的图书资料购买、管理及交流问题。
   二、以《科普法》为基础依据,积极组织天文科学普及活动。
    1、国际中学生天文奥赛
    2004年,我会同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并于10月参加了在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地区举行的第九届国际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我国参赛的五名选手祝莹等分别获银牌、铜牌和参与奖。这是我国第三次组队参加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
    为了迎接这次国际比赛,分别举办了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的预赛和决赛。国内预赛在全国分成9个赛区, 584名同学参加了预赛,并对最终参加国际比赛的选手进行一周专门的有针对性的集训。与此同时,2004年我们在《天文爱好者》杂志上开辟专栏,陆续介绍了天文基础知识以及和天文奥赛有关的内容,进行指导参加奥赛工作。
    2、组织大手拉小手“科普宣传车神州行”活动
有“流动天文馆”之称的天文科普宣传车深入各地、市科技馆中小学校,进行模拟星空演示;每天可达上千人次参观天文知识展览、天文望远镜观测和天文科普讲座等。
    3、组织大型科普活动
2004年5月组团赴澳大利亚观测“尼特彗星(/2001Q4(NEAT))和林尼尔彗星(C/2002T7(LINEAR))”活动。7月4日、5日参加了由中国科协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主题科普活动日活动。长春地区也在长春市文化广场举办了科普活动。6月8日是百年一见的“金星凌日”。北京、天津、云南等地都组织了大规模的观测和科普活动。
    4、夏(冬)令营、科普讲座等科普活动
    2004年1月17-19日在北京平谷金海湖举办了天文科技冬令营活动,46人参加。2004年8月11日-14日在张北安固里草原举办“草原观星夏令营活动”。近百人参加。吉林省7月举办了第十三届天文科技夏令营。2004年3—5月吉林省宇航科普基地暨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利用“五星联珠”百年难见的天象组织当地的学生和市民开展了丰富的天文科普宣传活动。
   三、继续开展国际及对港澳台地区民间交流
    1、为了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天文学交流与合作,了解国际最新天文研究方向,展示中国天文成果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科研等多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和成绩。中国天文学会于2004年5月召开十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讨论申办2008年的IAU亚太天文会议和申办2012年的IAU第28届大会。于同年11月召开的十届三次理事会上再次讨论申办工作,会议听取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关于筹备申办2012年的IAU第28届大会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关于筹备2008年的IAU亚太天文会议的报告,最后,理事会决定我会将在昆明申办的2008年的IAU亚太天文会议和将在北京申办的2012年的IAU第28届大会,在本届理事会上成立了申办2012年的IAU第28届大会的领导小组,并决定于2005年12月16日前向IAU提交正式申办报告。
    2、“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是我国举办的具有特色的对港澳台地区的民间天文交流活动,“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于2004年8月2日在福州举办。台、港及大陆共有150多名代表和嘉宾出席了会议。这是海峽两岸天文界的盛会,参会人数是历届本系列研讨会最多的,台湾代表共有32名,香港代表1名。大会主题是“让天文学走进公众”。研讨会总计征集的论文有75篇,台湾代表的论文有11篇。应邀到会的特邀嘉宾有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院士,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陆埮院士,台湾嘉义市原市长、嘉义市天文协会顾问张文英博士。
    在两天紧张而热烈的论文报告与论文交流后,100多位两岸代表,新朋友老朋友在轻松而愉快的气氛中共叙友情,畅所欲言,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正如王绶琯院士给本届研讨会的贺信中所讲的“凭借天文学者的共同责任感,推动两岸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的交流”,与时俱进,继续努力。 
   四、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做好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工作
    1、加强学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2004年中国天文学会除按期编辑、出版了第25期《会讯》外,还正式开通了以为广大天文学会会员服务为宗旨,以提高中国天文学会的影响力,凝聚力为目标的中国天文学会网页,它将促进我国天文事业更加兴旺发达,为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为祖国繁荣富强发挥出积极作用。中国天文学会网www.pmo.ac.cn.
    2、继续开展“张钰哲奖” 评选工作。经推荐、评审,完成了“第六届张钰哲奖”的评选工作。吴连大当选本届张钰哲奖。
    3、加强同各省市天文学会的联系,积极支持上海天文学会、江苏省天文学会,湖北省天文学会及新疆天文学会的换届工作及各省市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参加庆祝北京天文学会、上海天文学会成立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为展示我国深厚天文历史,又可加强科普教育工作,积极鼓励支持在上海建立上海天文博物馆等。
   五、深化改革,加强组织建设。
    1、2004年,中国天文学会共召开了二次常务理事会议、一次理事会议和一次组织工作会议,根据学会实际情况,采取民主集中的办法,经充分讨论后,组织安排了本年度的各项活动,确保了本年各项活动顺利完成,并为下年度制定了活动计划,本年共吸收中国天文学会新会员32名。
    2、根据科协的要求,加强完善学会财务,审计管理制度,完成社会团体年度检查报告书,中国天文学会通过了年度检查。完成2004年团体会费收缴工作及向IAU缴纳团体会费工作,根据中国科协的要求开展了规范会员登记号的工作。另外,收集整理学科人才资料,完成了建立学科带头人和科技专家库工作,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学术活动奠定了基础。
    3、继续加强期刊建设,为我国的天文期刊《CHJAA》走向世界,争办世界一流天文期刊,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大会,都相继进行了讨论和宣传,为《CHJAA》天文期刊的未来发展制定了计划。
    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各团体会员单位和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理事会的领导下,2004年中国天文学会在各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我们坚信中国天文学会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本着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励精图治,奋发进取精神,将为开创我国天文科学光辉籼烂的明天而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天文学会
                                                 200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