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新闻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中国天文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1-07-25     【字号:

严  俊
各位代表:
    从2002年11月1日本届理事会诞生到2006年10月31日新一届理事会选出的四年间,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思想指导下, 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中国天文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依靠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统领学会工作,坚持民主办会,围绕本届理事会奋斗目标:“开拓创新,推进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在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加强组织建设等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天文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与人才成长
    学术交流是学会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学会的立会之本、活力之源。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学会为学科的发展和原始创新做出了贡献。搞好学术交流也是学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中国天文学会围绕天文学科的发展,依托团体会员单位、省市天文学会和专业委员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据统计,四年来,我会共举办国内外学术活动33 次,参会人数约2700人次,会上发表论文约1500篇。各项活动促进了国内同行以及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学科发展,也在国内外天文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一)在四年的任期中每年都举行了一次学术年会,年会成为综合性、高质量、大型的学术交流平台
    为了更好地组织天文学各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叉,促进中国天文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天文学会十届理事会决定在任期内每年举办一届综合性的“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经过中国天文学会和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这个理想终于实现了。
    首先,经过紧张的筹备,在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天文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于2003年10月28-30日在北京北苑宾馆隆重召开,内容包括天文学所有分支学科,约300位天文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盛况空前。本次学术年会分全体大会和五个分会,有14篇大会邀请报告,2篇高级科普报告,170篇分会报告,介绍了天文学各前沿领领域的进展;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大科学工程的进展及发展我国天文学的设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继续办好年会,奠定了基础。
    继2003年之后,在承办单位厦门大学和福建省天文学会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11月8-10日在厦门大学举办了中国天文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这次年会以星系宇宙学、恒星物理、空间天文和高能天体物理学为主要内容,这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热点最多的前沿领域,211人参加了会议,分全体大会和三个分会,有11篇大会邀请报告,2篇高级科普报告, 137篇分会报告,学术气氛热烈,活跃,介绍了国际上的最新进展和检阅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报告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进展情况。
    为了继续贯彻年会制,在承办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省天文学会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10月14-17日在合肥中国科大举办了中国天文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262人参加了会议,有14篇大会邀请报告,2篇高级科普报告,101篇分会报告,40篇张贴论文。本次会议内容更加广泛,除恒星与星系物理,宇宙学、太阳物理等专业外,还有天体测量,天文仪器等方面内容。为缅怀爱因斯坦的学术成就,纪念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2005年学术年会还特别安排了相对论天体物理专题报告,经过一天半的大会邀请报告,一天半的分组交流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广大天文科技工作者的广泛赞同。应中国天文学会邀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秘书长Prof. Engvold参加了本次年会,在会上作了一个大会邀请报告,同时让他看到了中国天文学会年会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盛况。
    今年,在承办单位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天文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刚刚结束的中国天文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于2006年10月26-29日在上海好望角大饭店举行,390人参加了会议,盛况空前,会议内容涉及天文学各个学科,分全体大会和七个分会,年会安排了两天大会报告,一天半分会报告,有29篇大会邀请报告,2篇高级科普报告,这些报告中包括了这一年间以中国大陆学者为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和 Science上的四篇论文,发表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评上的一篇论文,这一年间获国家二等奖的两项工作中的一项,部分正在研制的和将开始立项的天文学方面的大科学工程项目,有169篇分会报告,学术气氛浓烈,为了加强天文教育和普及工作,本次年会还特设教育与普及分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台北)的理事长陈文屏先生应邀参加了学术年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邀请报告。
   自2003年开始,中国天文学会每年坚持举办一次跨学科、综合性、大规模的学术年会。在办年会方面,我们有下列经验和体会:1、学术年会的SOC由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秘书长、两位承办单位的领导、中国天文学会中分管学术工作的两位常务理事、中国天文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组成,由理事长和秘书长中的一位和承办单位两位领导中的一位共同担任主席,各分会由对应的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主席,这样的SOC不是摆形式的,主要是一线的天文学家和有关的领导,确保了年会SOC的学术性和朝气。2、在一年前就广泛征求意见,在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上讨论决定明年年会的主题和承办单位,并在半年前的常务理事会上对年会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详细的讨论。3、为了使年会既具有综合性,又有充分的交流机会,每次年会都设有全体大会和分会,广泛征集报告,精选优秀的具有前瞻性和综述性的报告为大会邀请报告。4、为了较详细地介绍天文学的重要进展和加强天文科普工作,经十届理事会讨论决定,在每次年会上,都组织安排2-3个由院士、著名专家作的高级科普报告,使年会既是专业天文工作者的盛会,也是宣传天文科普的盛会。5、我们将每年的理事会会议安排在年会前,以便更多的理事参加年会、了解年会的情况,同时也节约了开支和会务的工作量。6、安排好各项会务工作,例如每次年会都印刷摘要集,报到时人手一本,在前5个月左右建立网站及时通报各种情况,印制和张贴海报,安排好会场、食宿、交通等。
    几年来,年会参会代表共约1200 人,交流学术报告共 693篇,其中,大会邀请报告68篇,高级科普报告8个,分会报告617篇,年会交流了当今天文学的最新进展和成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准备充分,研讨深刻,几乎涉及当今天文学各方面,激发了创新思想。
    历次年会都得到老一辈天文学家的关怀和支持,先后有多位院士亲莅年会,并做了精彩的大会报告,特别是名誉理事长叶叔华院士参加了所有的各次年会。另一方面,年会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与会代表中,有近一半为朝气蓬勃的青年学者,他们为天文事业带来了活力和希望。现在年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交流的内容更加深入、丰富,参会人员更多,影响也更加深远。年会已成为中国天文科技界的盛会,得到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和天文科技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普及天文知识,提高大众素质做出了贡献。
年会的成功得自全国各主要天文单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 各承办单位的努力、SOC(特别是各分会主席)和LOC成员的辛勤工作。
    (二)积极支持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在十届理事会领导下,我会所属11个专业委员、5个工作委员会为促进天文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根据各专业特点,结合各领域研究发方向,相继开展了各类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发表学术成果,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据统计,几年来,各专业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29次学术活动。参加人数达1500人,报告论文850篇,编辑会议文集2集,与会人员不仅涉及国内,还有港台地区和国外天文工作者。各类交流活动为各学科向纵深发展和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会对科技工作者和会员的凝聚力。
    其中主要的有:
    2004年4月空间天文和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粒子天体物理与空间天文”研讨会,在粒子天体物理及相关前沿研究领域展开交流,并就“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项目和中国空间天文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2004年天体力学与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天体力学与卫星动力学”学术交流会,内容涵盖了目前天体力学和卫星动力学的各个方面,反映了目前国内研究的最新进展。
    教育工作委员会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天文学教育和现状与发展,2004和2005年先后两次组织召开了“高等院校天文学教育与发展研讨会”,报告了天文教育方面的大量论文和工作,讨论了如何在高校开展天文学通选课等问题。   
    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也先后两次召开图书情报工作会议,就目前图书、资料管理情况,尤其是电子版的图书资料购买、管理及交流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2005年8月天文技术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目前正在研制或预研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天文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大口径高精度天文光学镜面技术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研讨会加强了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在天文仪器方面的认同感,搭建了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技术学术交流的平台和项目合作的桥梁。
    2005年8月星系专业委员会组织的“遥远和近邻的极端星暴星系”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丽江召开,邀请了国外在星系的星暴研究方面最活跃的一流天文学家和国内星系的星暴研究方面领先水平的学者和研究生共同探讨研究。
    名词工作委员会,邀请台湾的天文工作者,组织召开了“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两岸代表审议了《海峡两岸天文名词》建议本的初稿,含约6500个词条,讲座收集、审议新词的有关问题,商定了今后工作计划进度,准备正式出版《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筹备增补、修订《英汉天文名词》。
    时频工作委员会联合各科研单位、大学,成功举办了“2005年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交流会”。会议加强了时频同行间的合作,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时频研究工作。
    2006年6月恒星专业委员会和星系专业委员会在四川閬中举办了閬中.落下闳.天文学术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六届“张衡学术讨论会”,逾百位天文学家参加了会议,收到学术报告80份, 其中口头报告40篇,学术气氛活跃,是恒星和星系领域的一次盛会,会上还组织了4场科普报告,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会议期间中国天文学会还与西华师大和閬中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国天文学的国际地位
    1、组团参加第25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
     2003年7月,89位中国天文学家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25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团长和国家代表是苏定强理事长。会议期间,我国代表认真参加了会议的各项活动,有12位在作了口头报告,景益鹏在Symposium 220上作了邀请报告并作为Panelist组织了一个session的辩论,我国天文学家金文敬和苏定强分别是IAU Commission 8和9 的主席,苏定强并担任了联合讨论会JD8的两主席之一。这次会上,中国天文学家方成当选为IAU副主席,南仁东当选为Division X和Commission 40的副主席, 有近十位同志当选Commission 的组委,我国推荐的59位IAU新会员,全部为IAU所接受。通过参加IAU大会,使中国代表们了解到了天文学的最新进展和世界各国的动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与国外学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收益非浅。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天文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要更加努力,为中国天文事业的腾飞做出贡献。
    2、组团参加第九次亚洲—太平洋区域IAU会议,获得2008年第十次亚洲—太平洋区域IAU会议的主办权
    2005年7月20多位中国天文学家参加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九次亚洲—太平洋区域IAU会议,我国方成、苏定强、赵刚和中国台湾的郭昕为这次会议的SOC成员。我国天文学家艾国祥、甘为群、韩占文、李向东应邀在大会上作了邀请报告。国家天文台艾国祥台长在邀请报告中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计划, 特别是我国近几年的天文大科学工程项目,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为世界了解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天文学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中国的中青年学者们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工作。
    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决定申办2008年第十次亚洲—太平洋区域IAU会议,地点是中国昆明,这个设想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和中国科协、云南省昆明市的大力支持,以云南天文台李焱台长和王建成博士等为主完成了申办书,在第九次亚洲—太平洋区域IAU会议的SOC会议上获得了初步通过(我国上一次主办这样的会是1987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次亚洲—太平洋区域IAU会议),这是中国天文界的一件大事。
    3、组团参加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获得2012年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的主办权
    2006年8月,60名中国天文学家参加了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和来自全世界天文学领域的科学家一起参加了各项学术活动和各组织的活动,苏定强理事长未能参加会议,团长和国家代表改由张双南副理事长担任。
    在这次会上张双南教授应邀作了大会特邀报告(Discourse), 这是中国籍天文学家第一次被邀请作这样的报告。会议期间共举行了6个Symposium, 张双南、朱进、陈炯林三位中国天文学家担任了SOC成员,20多位中国天文学家在会上作了口头报告或张贴了论文。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北京获得了2012年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次会上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当选为Division X和Commission 40的主席,方成继任IAU副主席,崔向群当选为新一届财务委员会委员和Division IX的组委。赵永恒、汪景琇、甘为群、马月华继续任Commission 5,10,12,15组委。黄乘利新当选为Commission 19组委。我国推荐的25名新会员全部为IAU接受。
 
    4、为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主办权所作的努力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是全世界天文学领域的盛会,自从1935年中国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来还从未在中国开过IAU大会。中国申办这样的大会的想法是上一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提出的,当时提出在中国上海办2009年第27届IAU大会,当时的副理事长、上海天文台台长赵君亮和上海台的有关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申办书。本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上任后正式向IAU提出了这一申请,2003年的第25届IAU大会期间,中国派出了以苏定强、赵君亮、张双南、宋国玄四人组成的答辩组,参加了IAU执委会的答辩会,由张双南作了主要的介绍,遗憾的是在IAU执委会最后的投票中中国以一票之差,未获得申办权。
    中国天文学会十届理事会在第一次失利的情况下,决定再第二次申办IAU大会,申办地点改为中国北京,组成了由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苏定强为主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为副主席的国家申办工作组,同时成立了由赵刚为主席的地方申办工作组。以赵刚副台长和王俊杰研究员等为主完成了申办书。申办工作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的许多天文学家也积极参与了申办工作。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同国际天文界的交流与合作,宣传我国天文学的成就,促进申办第28届IAU大会的成功,中国天文学会先后邀请了数位IAU领导人访问我国,2005年1月,当时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届主席、欧洲南方天文台台长Dr. Cesarsky,2005年3月,当时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Prof. Ekers,2005年10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秘书长Prof. Engvold先后应邀来我国访问,国家申办工作组主席苏定强在南京和合肥、 副主席赵刚在北京会见了他们,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中国天文学近年来的成就,代表中国天文学会向IAU领导人表达了我国申办第28届IAU大会的愿望,向他们陈述了中国办会的理由和北京的有利条件。这些访问使IAU领导人对我国天文学近年来取得的成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国的申办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和IAU的合作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2005年12月,申办工作组向国际天文联合会执委会提交了2012年第28届IAU大会的申办书,2006年8月15日,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IAU第26届大会期间,IAU执委会举行了第28届IAU大会申办答辩会,由申办国中国、德国、法国和希腊等四国代表分别进行了答辩。中国派出了由张双南、赵刚和王俊杰组成的答辩组参加了答辩,由张双南教授作了主要的介绍,他讲述了申办的基本情况,展示了北京的文化历史,介绍了中国天文学研究的成就和新进展,张双南教授精彩的讲演获得了热烈的掌声,IAU执委会成员对北京的申办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8月23日IAU执委会的投票中中国北京申办第28届IAU大会获得了绝对优势的高票,并在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闭幕式上正式获得通过。第28届IAU大会将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科学盛会,对整个天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它必将对推动中国天文学研究乃至基础科学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申办成功对促进和扩大国际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从网址http://www.bao.ac.cn/astronomy2012/ 中看到我们的申办书和答辩时用的ppt
    5、积极筹备2008年第十次亚洲—太平洋区域IAU会议
    第十次亚洲-太平洋区域IAU大会的各项工作已经开始。今年2月至4月经亚太各国讨论和IAU批成立了SOC和LOC,SOC主席为苏定强,SOC成员中还有中国天文学家李焱、张双南和郭昕,LOC主席为李焱,文集主编为张双南,各项具体工作主要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负责,网址为http://www.ynao.ac.cn/~aprim/huiyi.htm
                
    6、积极支持大型国际会议
    IAU Symposium 226 “日冕及星冕物质抛射” 2004年9月在北京召开。我国天文学家汪景琇是SOC两主席之一。总结和讨论日冕和恒星物质抛射研究的最新进展,思考进一步的努力,是会议的主旨。155名学者出席。会上25个特邀报告中有5个是中国学者做的。近几年我国在日冕物质抛射的源区磁场和触发过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IAU Colloquium 199 “利用类星体吸收线探测星系” 2005年3月在上海召开。110位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参加了会议。5位中国天文学家在会上作了邀请和口头报告。会议围绕类星体吸收线和星系之间的关系、宇宙结构形成、星系际介质物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我国在宇宙学和星系形成与演化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积极评价。
    2005年8月,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在新疆喀纳斯组织召开了“2005喀纳斯脉冲星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关于脉冲星观测与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全世界该领域专家的关注与参与,103位国内外天文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
    此外,中国天文学会还对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主办的“超新星SN1006千年之后”等在我国举行的其他国际会议给予了热情的支持。
    对于未来的IAU会议:2007年10月将在我国上海举行IAU Symposium 248“巨大的一步:从毫角秒到微角秒的天体测量学” 和苏州举行IAU Symposium 249“太阳系外行星:探测、形成和动力学”,为准备和争取这两个会的召开我国天文学家做了大量工作。
 
    三、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大众科学素质
    在十届理事会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科普工作,为了将科普工作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重要地位,十届理事会决定在每年年会上,都要安排高级科普报告专场,邀请著名专家作重要的和大众感兴趣的高级科普报告,经过几年努力,科普专场活动赢得了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在直接抓好高级科普报告专场的同时,中国天文学会依托普及工作委员会,认真落实《科普法》,加强科普工作,近几年来,在全国举办科普讲座48场,听讲人数4万多人,举办科普展览 50 次,参观人数达3万多 ,科普宣传200 次,青少年科技竞赛 15 次,4000人参加了活动,青少年冬夏令营110次,参加人数达9000人。在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中,主要搞好几项精品科普活动:
    1、积极参加国际中学生天文奥赛,在国内举办系列天文奥赛活动,成为天文科普工作的重头戏
    2003年10月,我会组团8人参加了第八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在理论、实践、观测三项竞赛中,中国选手获一等奖1名,四等奖3名,参与奖1位,另外,为配合本次竞赛、选拔人才,我们首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网上竞赛活动,有一千多人参加活动。其次,再在北京举办复赛和集训,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活动,不但确保了我国选手的水平,同时也利用网络这一现代信息工具,开展了科普活动,为祖国争取更多的荣誉。
    2004年10月,我会第三次组队参加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我国参赛选手分别获银牌、铜牌和参与奖。
    为了迎接这次国际比赛,我会同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国内预赛在全国分成9个赛区,584名同学参加了预赛,对最终参加国际比赛的选手进行一周专门的有针对性的集训。与此同时,2004年我们在《天文爱好者》杂志上开辟专栏,陆续介绍了天文基础知识以及和天文奥赛有关的内容,进行指导奥赛工作。
    2005年,我会又分别举办“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预赛和决赛”、 “2005年北京天文奥林匹克邀请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北京天文奥林匹克邀请赛的成功举办,我们取得了第十届国际天文奥林匹竞赛主办方的资格。
    2005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在北京举行了由欧亚天文学会、国际天文奥林匹克赛协调委员会等机构主办, 北京天文馆、中国天文学会普委会承办的“第十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来自俄罗斯、瑞典等18个国家和地区约120名选手出席了本次赛事。此次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是这项赛事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国家举办,同时也是历届参赛国家、代表队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大赛主办方官员和各国代表队的领队对本次赛事出色的组织工作和主人的热情接待给予了高度评价。本届奥赛共产生14个金奖、15个银奖和20个铜奖。中国选手共获得3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为我国的千万中学生赢得了荣誉。
    2、组织大手拉小手“科普宣传车神州行”活动
    学会利用普及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在北京天文馆的优势,组织有“流动天文馆”之称的天文科普宣传车,深入新疆、广东等地的科技馆、中小学校,进行模拟星空演示、天文知识展览、天文望远镜观测和天文科普讲座等,参观群众每日达千人,进一步扩大了天文科普范围。
    3、举办第四届全国业余天文摄影比赛
    举办“第四届全国业余天文摄影比赛”,获得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绝大部分地区成立了初评委员会。比赛共收到来自全国的近二百幅摄影作品,其中七十余幅作品获奖。参赛作品的内容主要以2001年以来发生的重要天象及天体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中国天文学会普委会还成立了摄影赛评审机构,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们进行评选工作。
    4、开展“全国天文日”科普活动
    1922年10月30日是中国天文学会成立的日子,现在10月30日已定为“全国天文日”,各地天文学会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天文科普活动,如:新疆自治区天文学会不仅平时做了大量科学普及工作,又在2005年10月30日“全国天文日” 在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第十一中学举办了以提高中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进行爱祖国、爱科学和科学宇宙观教育的天文科普活动,千名师生共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习氛围浓厚,活动场面热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上述大部分普及工作是在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天文馆领导下和他们的努力下完成的,普委会主任、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研究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各省市自治区天文学会也做了大量科学普及工作,成绩卓著,只是因为是他们的成绩不便多包罗在我们的工作报告中。
 
    四、加强与台、港、澳的交流和合作
    “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是我国举办的具有特色的对港澳台地区的民间天文交流活动,“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于2004年8月2日在福州举办。台、港及大陆共有150多名代表和嘉宾出席了会议。这是海峡两岸天文界的盛会,参会人数是历届本系列研讨会最多的,台湾代表共有32名。香港代表1名。大会主题是“让天文学走进公众”。研讨会总计征集的论文有75篇,台湾代表的论文有11篇。
    在两天紧张而热烈的论文报告与论文交流后,两岸代表,新朋友老朋友在轻松而愉快的气氛中共叙友情,畅所欲言,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正如王绶琯院士给本届研讨会的贺信中所讲的“凭借天文学者的共同责任感,推动两岸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的交流,与时俱进,继续努力”。
 
    五、进一步提高天文刊物的质量,为繁荣天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期刊是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培养人才的园地,是记载科学成果的载体。在我国,主要的天文期刊《天文学报》是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的,《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ChJAA)是由中国天文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同主办的,《天文爱好者》是由中国天文学会和北京天文馆共同主办的。三大刊物的质量都在不断提高,特别是2005年《ChJAA》已正式成为SCI刊物,对中国天文界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这项成绩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稿件的作者、编委会和主编的努力。《天文爱好者》从2006年起已成为全彩版普及刊物,令人面目一新。中国天文学会对期刊工作是十分重视的,例如,理事会曾在三次会议上讨论了《ChJAA》与印度刊物的合刊问题。
 
    六、做好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工作,竭诚为会员服务
    1、坚持民主办会,坚持集体领导,本届理事会任期内,共召开了八次常务理事会议,六次理事会议和四次组织工作会议,每次学术年会、申办IAU大会、申办亚太天文会议等重大事情,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都是反复认真讨论的,不少紧急的事是通过e-mail讨论或表决的,使决定尽量民主,尽量正确。
    2、加强学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加强与广大会员的联系,为广大天文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学会除按期每年编辑出版一期会讯以外,还正式开通了以为广大天文学会会员服务为宗旨,以提高中国天文学会的影响力、凝聚力为目标的中国天文学会网页http://www.pmo.ac.cn/xuehui/xhjs.htm,它将促进我国天文事业更加兴旺发达,为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为祖国繁荣富强发挥出积极作用。
    3、继续开展“张钰哲奖”评选工作。为大力弘扬广大科技工作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天文事业贡献聪明才智,经推荐、评审我会完成了第六、第七、第八届张钰哲奖的评奖工作。
    4、加强同各省市天文学会的联系,积极支持上海市天文学会、江苏省天文学会、湖北省天文学会和新疆天文学会的换届工作及各省市的学术交流活动。本届理事会任期内,先后与黑龙江省天文学会、浙江省天文学会建立了业务指导关系。本届任期内的2003年恰逢北京天文学会和上海市天文学会成立50周年,他们先后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中国天文学会专门写了贺信,苏定强理事长並亲自前往表示祝贺。
    5、探索建立多元结构的会员制。为进一步扩大会员覆盖面,加强学会对会员的凝聚力,完善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拓展为会员提供服务的渠道和方式。我会开展了加强在中、青年天文工作者和与天文学相关研究的研究生、博士生中发展会员的工作;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发展会员。几年来,我会共发展个人会员   313位,其中发展台、澳会员3名。发展团体会员单位3 个。向IAU推荐并经IAU大会通过的IAU中国新会员84人,在推荐的IAU新会员中,绝大部分是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吸收他们加入学会,为我们的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使学会的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和希望。
    6、在2006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艾国祥当选为科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方成、严俊当选为委员。经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授予了孟红宇同志第四届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称号。
    7、根据科协的要求,加强完善学会财务、审计管理制度,完成社会团体各年度的年度检查工作,完成了会费收缴工作,根据中国科协的要求开展了收集整理学科人才资料,完成了建立学科带头人的科技专家库工作,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学术活动奠定了基础。
 
    七、学会财务工作
    (一)说明:
    中国天文学会十届理事会的财务工作,从2002年8月至2006年7月,历时四年,在这四年中理事会仍按学会有关章程并吸取往届经验,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管理学会的财务工作。这次汇报的财务情况是经江苏天泰会计师事务所对我会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的。
    (二)2002年8月至2006年7月学会财务收支情况汇报:
   〈1〉    收入:
    2002年7月底              100万+13.5万
    2002年8月-12月            129779.80元
    2003年                     245266.23元
    2004年                     189173.68元
    2005年                     145360.67元
    2006.1月-7月                30952.04元
     合计:                      740532.42元
   〈2〉    支出:
    2002.8-12                    253073.75元
    2003                         80252.00元
    2004                         215140.23元
    2005                          41004.30元
    2006.1-7                      24326.00元
    合计:                       613796.28元
   至2006年7月余            即100万+26.17万
    (三)做法:
    1、组成以理事长、秘书长、司库的财务监督小组;
    2、和往届一样,由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财务室代管学会财务工作(即核复、会计、出纳);
    3、由学会秘书处具体执行;
    4、每年参加挂靠单位财务检查、审核工作,同时参加中国科协财务审核工作;
    5、本届理事会经费的安排上仍旧执行往届的三三制,即学术活动、工作会议及科普、接待及行政等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
    6、在任期初、中时尽量控制支出,以积蓄经费用于后期换届时各种活动之费用。
     欢迎会员对财务加强监督,接收代表的查帐。
 
   八、对今后的希望和建议
    1、苏定强理事长在离任时语重心长地希望中国天文学会今后的各届领导永远坚持“学术进步和科学普及“的方向。
    2、随着我国即将承办2008年亚洲—太平洋区域IAU会议,2012年IAU大会和大项目、大型设备的增多,更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3、加强天文素质教育,建议积极推动大学天文教育,重视中小学天文科普教育,建立中国天文学会天文科普网站。
 
    各位代表,回顾学会四年来的工作,在中国科协和十届理事会领导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在挂靠单位紫金山天文台积极支持下,中国天文学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来自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全体同志的努力,来自全国各主要天文单位的支持。继往开来,我们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天文学会将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励精图治、奋发进取的精神,为实现我国天文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开创我国天文科学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