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新闻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1-07-25     【字号:

    2007年,中国天文学会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赵刚理事长及十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并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天文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要求,继续发扬民主办会的优良传统,讨论制定了十一届理事会任期目标,围绕本届理事会任期目标,在国内外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组织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办好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努力为天文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2007年中国天文学会共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9次,参加人数达1700人,交流论文约1000 篇。
    1、成功举办2007年学术年会。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于2007年11月22日至25日在广州大学召开,学术年会设大会报告和五个分会场报告,参会代表约500人,有5位院士参加了大会,并作了精彩的报告。大会邀请报告共29篇,分会报告189篇,大会邀请报告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各专业,分会报告更是讨论热烈。在做好学术报告的同时,为了加强科普工作,大会特设立两场对公众开放的高级科普报告,即何香涛教授报告的“爱因斯坦与宇宙大爆炸”、陆埮院士报告的“宇宙婴儿照片”。英籍华人江涛先生也应邀在年会上做了题为:Toward Acceptable English and Beyond的公众开放报告。
    为鼓励表彰在天文学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年轻天文学家,促进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在2007年学术年会上,举行了中国天文学会第一届“黄授书奖”活动,李向东秘书长主持颁奖仪式,赵刚理事长亲自为单文磊研究员颁发了中国天文学会第一届“黄授书奖”获奖证书和奖金。
    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得到广州大学、广东省科协、广东省天文学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成功。自举办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以来,参加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的人数是一次比一次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本次年会为历年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之最。成功举办学术年会,为天文工作者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得到了广大天文科技工作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为此,中国天文学会十一届理事会决定把继续贯彻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制,作为本届理事会任期目标之一。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召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在华会议,为提升中国天文学在国际天文界的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为2012年在中国举办IAU大会积累经验。
    2007年10月15-19日,在上海天文台成功举办IAU第248次学术研讨会,题目为“巨大的飞跃:从毫角秒级到微角秒级的天体测量”。参加会议的有182位正式代表,其中青年学生32人,代表中包括来自美国、法国等22个国家的代表,我国有共44人参加。会议邀请报告41篇,口头报告32篇,墙报157篇。编制依巴谷星表的负责人荷兰天文学家Michael A.C. Perryman教授和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担任会议的科学委员会主席。这次会议在天体测量学的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会议回顾了依巴谷空间天体测量的作用,展示了10年来新天体测量在方法、研究方面的成果,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把新天体测量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7年10月22-26日,在苏州大学成功举办IAU第249次学术研讨会,题目为地外行星:探测、形成与动力学,参会代表140位,报告58篇,墙报71篇,其中青年学者占50%。会议主要围绕地外行星的探测、形成与动力学展开讨论,这是近年来IAU举办的唯一一次关于行星探测和研究的重要会议。在为期5天的学术报告中,与会学者在探测方面报告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探测技术以及最新的探测结果,行星形成与动力学方面展示了当前最前沿的课题研究和最新的计算方法及结果。本次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共同讨论研究的良好机会,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3、积极支持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
    2007年7月1-7日,中国天文学会第18届郭守敬系列会议—致密星物理国际研讨会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中、美、德等13个国家的156名代表参会,会议邀请报告10篇, 口头报告51篇,墙报60篇。会议就中子星/脉冲星、黑洞、白矮星以及LIGO/引力波天文学、恒星级致密天体、与星系级和超大质量黑洞相关的天体物理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还将出版文集。
    2007年11月6-9日,中国天文学会第389次学术会议“黑洞吸积盘理论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瑞典、美国等十多位国际著名学者以及五十多位国内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议特邀请瑞典国际著名黑洞吸积盘理论专家M.Abramowicz教授就黑洞附近强引力场下粒子和流体的运动、吸积盘的结构和稳定性等问题作了四场系列报告。此外,与会代表就致密天体的吸积模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了合作研究意向。
    除上述会议外,中国射电天文前沿论坛、第二届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会议、天文学名词委员会第八次委员会议等,在各不同领域,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
    二、为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积极筹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8届大会和第10届亚太区域IAU会议。
    1、中国天文学会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签署2012年在北京举办第28届IAU大会的协议。
    在2006年第26届IAU大会上,中国天文学会获得了第28届IAU大会主办权,2007年4月17-20日,IAU当选主席Robert Williams博士、IAU秘书长Karel A. van der Hucht博士等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代表团访问北京,中国天文学会派出由赵刚理事长、方成院士等率领的中方代表团向IAU官员详细介绍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及场馆设施、周边环境、宾馆住宿、就餐、交通情况等各方面的安排,IAU官员还对拟定的IAU大会会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双方代表就协议草案文本共32项条款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赵刚研究员代表中国天文学会与IAU秘书长Karel A. van der Hucht博士代表IAU签署了关于2012年在北京举办第28届IAU大会的协议。
    此次IAU执委会官员的成功访问以及大会承办协议的成功签署标志着第28届IAU大会的组织筹备工作今后将纳入中国天文学会的重要工作日程,并逐步付诸实施。第28届IAU大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必将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提高中国天文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天文学家提供一个非常宝贵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2、2008年8月3-6日,中国天文学会将在昆明市主办第10届亚太区域IAU会议,亚洲太平洋区域国际天文学大会是国际天文联合会组织的重要区域性会议;参会代表约600人,其中中方300人,外方300人。会议主要交流天文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天文技术的发展现状、大型天文仪器设备的研制、天文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应用天文学和虚拟天文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生教育和公众科普教育等,具有重要的前瞻性。会议将出版会议文集、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成立项目运行机构等。为此,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都多次讨论安排此项工作,中国天文学会特委托云南天文台、云南省天文学会承办,会议宗旨为展示亚太国家的天文研究成果,目的为加强亚太国家间的天文研究、教育的合作,形式有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张贴报告。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开展顺利。
    3、为了配合筹办好第28届IAU大会和第10届亚太区域IAU会议,中国天文学会赵刚理事长、李向东秘书长与中国天文学会秘书处及北京筹办IAU28届大会筹备组同志,向中国科协国际部梁部长汇报了中国天文学会承办IAU28届大会和第10届亚太会议的详细情况。了解关于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有关规定和办法,另外,就缴纳国际组织会费等有关问题也向科协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
    三、加强科普宣传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为配合2009年国际天文年活动,和抓住2008—2009年日全食的机遇,中国天文学会成立了2009年国际天文年活动领导小组和日全食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集思广益,讨论汇报安排天文年及日全食期间各项活动。
    2007年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委会在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领导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共举办科普讲座17次,举办科普展览2次,参加人数达1万余人,举办科技竞赛3次,组织参加国际竞赛2次,参加人数达2000人,积极支持在各省市开展多种形式夏、冬令营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天文科普知识。其中主要活动有:
    2007年3月10日在全国12个考点同时举行“2007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 预赛,5月2—5日在举行了决赛暨厦门邀请赛。共有来自全国37个代表队的168名选手参加,可以说是历年天文奥赛决赛和邀请赛参赛选手最多的一次。
    11月21-29日又举办了“第三届亚太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来自俄罗斯等50名选手参加了本次比赛。我国选手的表现尤为突出,最终获得2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和9个三等奖,以及高年组最佳成绩奖、最佳观测奖和最佳画熊奖,为中国赢取了荣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生的才华和魅力。
    为配合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宣传、宣传中国天文日,由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与北京天文馆、《天文爱好者》杂志社等单位联合搜狐网主办的“金秋览月”望远镜看月球活动于2007年10月19日正式拉开帷幕。据不完全统计,到10 月30 日本次“金秋览月”活动结束时,全国的观测点累计可达500个,参与群众可达数十万人次。
    组织开展路边天文夜活动,2007年5月19日举办首届国际'路边天文夜'。全国的天文爱好者在北京、天津、浙江、安徽、云南、山西、辽宁、湖南、吉林、山东、河南等几十观测点进行了观测活动,盛况空前。
    四、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推动天文事业的发展。
    1、中国天文学会“十一大”选举产生了十一届理事会不久, 2007年元月召开了十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讨论确定了各位常务理事的分工,对学会各项主要工作进行具体布置,为新一届理事会很快就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做好准备。同年又召开了十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十一届二次理事会议和十一届一次组织工作会议,制定了本届理事会任期目标,吸收发展61位新会员,汇报2007年工作进展,对今后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布置和安排。同时在团体会员单位和广大会员积极配合下,努力完成2007年团体会费、IAU会费及2002年-2006年个人会费收缴工作。定期出版了第27期会讯,完成换届备案工作等。
    2、为了进一步加强、规范中国天文学会评奖工作,扩大原有奖项的影响力,经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讨论,决定从2007起改为设立两个奖项,即“张钰哲奖”和“黄授书奖”,每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2007年经“黄授书奖”评委会评审,报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审核通过,单文磊研究员获中国天文学会第一届“黄授书奖”奖,“黄授书奖”鼓励表彰了在天文学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年轻天文学家,促进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完成了评奖工作。
    五、组织天文学科专家,积极完成中国科协安排的编写《天文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任务。
    根据照科协的要求,中国天文学会承担了2007年天文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的工作,结合中国天文学会和相应学科的特点,由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及有关专家组成了研究课题组,先后召开两次天文学科发展研究讨论会,确定了《天文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基本思路:重在“发展”和“研究”,不重在“百科全书”式的描述。在编写完成《天文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之后,在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又广泛征求天文工作者对研究报告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在研究课题组和广大天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此项工作即将顺利完成。
    党的十七大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科技工作、人民团体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天文学会将在十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一届理事会任期目标,以做好2008年中国天文学会各项天文活动为契机,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鼓励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为我国天文事业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