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1 【字号: 小中 大 】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第十二届年会,宣读论文3篇,选举第十三届评议会。
1935年7月
中国天文学会正式参加国际天文联合会,并委派高均、潘璞出席在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举行第十三届年会,宣读工作报告、动态报告等7篇,论文3篇,选举第十四届评议会。
中国天文学会日食观测委员会委派余青松、陈遵妫、魏学仁、邹仪新、沈璿去日本北海道观测日食,张钰哲、李珩去苏联伯力观测日食。
1937年7月9-11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青岛举行第十四届年会,宣读论文12篇,选举第十五届评议会。
1937年9月
因抗日战争,国立各天文机构内迁。天文研究所办事机构先迁湖南南岳,后迁广西桂林,最后迁到昆明,在凤凰山建立临时所址。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内迁云南澂江后陆续迁广东坪石、连县。陆地测量总局内迁贵阳,其所属天文观测所迁设在贵州省平坝县。(胜利后,上述各天文单位陆续迁回内地。青岛观象台为市属机构,无经费来源,不能内迁,沦陷后被日本人占领,中国人员全部退出,胜利后才由中国恢复。)《宇宙》月刊亦暂时停刊。
1938年7月
《宇宙》月刊复刊。
1938年8月
中国天文学会委派余青松去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后因经费准备不及,未能成行。
1939年11月4-5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昆明举行第十五届年会,宣读论文9篇,选举第十六届评议会。
1940年元旦
成立中国天文学会昆明分会。
1940年
天文研究所的昆明凤凰山天文台建成。
1940年9月
中国天文学会在昆明举行第十六届年会,选举第十七届评议会。
成立中国天文学会永安分会(在福建省永安县)。
日食观测委员会组织张钰哲、李珩、高鲁、陈一得、陈遵妫、李国鼎、龚树模于甘肃临洮、邹仪新等在福建崇安县观测日食。
1941年10月1-4 日
中国天文学会在兰州市举行第十七届年会,同时与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联合举办日食展览,并选举第十八届评议会。
1942年7月
中国天文学会接受已故会员匡互生、陈范予共同募集的“通俗天文学奖金”。
|